优化人才配置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转载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启超 王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新理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理的人才配置是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与单要素生产率类似,全要素生产率概括了各要素的综合生产效率,是指经济增长中不能够被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所解释的部分。与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一般规律不同,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边际报酬递减的趋势,因此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探寻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成为当前经济学界较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笔者基于人才配置的角度对此进行新的解读。
行业间人才配置有待优化
合理的人才配置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早期研究发现,如果生产部门对人才更有吸引力,那么人力资本会通过改善生产效率并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人才更多进入财富的再分配部门,而不参与直接的生产过程,那么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非常有限。也就是说,人才配置越是倾向于实体行业的生产和创新,经济绩效就越好。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特别是在实体经济“冷”而虚拟经济“热”的大背景下,人才配置“脱实向虚”的倾向较为明显,成为阻碍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的短板。
在经济学理论中,人才资源属于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源于经济学家对人的经济价值的思考,与实物资本有很大不同。人力资本是依附在劳动力身上,人才配置主要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微观劳动力的职业选择。笔者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人才配置在行业间差距明显,高学历劳动者选择金融业作为职业的概率更高。
尽管我国通过普及高等教育的方式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但行业间人才配置仍然不均衡。从行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制造业平均受教育年限仍然较低,初中学历的就业人口占比超过50%。根据全国人口普查以及1%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就业人口行业和受教育程度信息,2000年和2015年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是9.43年和10.03年,初中学历就业人口占比分别是53.56%和52.42%,受过高等教育就业人口占比分别是5.81%和12.07%。与此对照,金融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是12.91年和14.27年,受过高等教育就业人口占比分别是41.59%和69.63%。高学历人才在金融业中的占比明显更高。
从行业进入门槛来看,2000—2010年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标准差是2.60,制造业对应值为2.62。可以说,金融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异与制造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异相当。然而,2015年金融业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标准差是2.56,明显小于制造业的2.74。这表明,2010—2015年间金融业的就业门槛明显有所上升。更为重要的是,在工资报酬相近的情况下,如果金融业进入门槛是大专及以上,而制造业就业门槛不明确,那么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体更加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金融业。行业就业门槛的差异会进一步增强高学历劳动力偏向金融业就业的可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要优化行业间人才配置格局。
人才配置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都有贡献,因此都需要高学历的优秀人才。一方面,如果高学历人力资本配置到金融部门,将有利于金融创新,满足经济增长的资本需求,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另一方面,如果高学历人力资本配置到实体行业,可以提高生产部门的研发创新能力,同样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金融—实体部门间人才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倒U型关系,且存在最优配置比。
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活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人才配置格局明显有偏,与金融部门相比,实体部门的人力资本水平严重偏低,实体经济创新能力不足,因此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甚的是,如果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过度偏向金融业是为了投机获利,将扰乱市场秩序。比如,近年来被人们广为熟知的“金融热”现象,反映出人才配置的“前置寻租”倾向,将通过市场环境影响经济增长,可能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损失。
在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尽管中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遇到了局部的发展困难,但实体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首先,发展实体经济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举措和政策导向。中国已经建成全球工业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全球第一。其次,实体经济是强国之基,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以完整的工业体系作为支撑,这一点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约是30%,制造业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后,我国已制定并实施了振兴实体经济的战略规划,结合配套出台的功能性产业政策,地方政府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合理引导高学历人才“脱虚向实”
为了振兴实体经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人才是根本。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遇到瓶颈,其背后的因素是复杂的,既要重视实体经济自身的原因,同时更要关注非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实体行业人才配置不足的现象,在具体政策工具方面,可以使用“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组合,引导高学历人才“脱虚向实”。只有确保充足的人力资本,才能把制造业建设成为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以及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
对于实体经济自身,吸引优秀人才是重中之重。从人才的需求和供给来看,实体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存在比较大的缺口,比如《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的人才缺口预计分别达到950万人、450万人、45万人。从科技经费的投入来看,以2017年为例,制造业R&D经费投入占GDP的1.14%。如果考虑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互补性,那么就不能单纯依靠加大科技经费投入促进生产率增长,因此,制造业“招才引智”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对于金融和实体,增强实体生产和创新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具体来说,以振兴实体经济为目标的战略规划或者改革一定要与其他政策相配合,金融和实体的改革是一盘棋,比如在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主动对金融部门等高垄断领域进行市场化改革,减少甚至消除行业垄断租金,从而降低金融部门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开拓高学历人力资本投身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形成最优化的金融—实体经济合理人才配置格局,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支撑。金融业的快速增长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金融和实体相互促进、循环发展。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测算研究”(17JZD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力资本配置偏向公共部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7180319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暨南大学经济学院)